酒的故事

茅台为什么没有第二分厂2020-04-27

为实现毛主席、周总理等老一辈革命家希望茅台酒生产规模上万吨的宿愿,促进贵州经济发展,1974年,贵州省科委将《贵州茅台酒易地生产中间试制》作为国家“六五”重点项目,获国家科委和轻工业部批准,国务院副总理、国家科委主任方毅牵头,以国家科技攻关组的名义,开始了贵州茅台酒易地生产大规模试验。经过考察,贵州省科委、轻纺工业厅决定,在距茅台镇仅113公里的遵义市北郊十字铺选定地址,投产试制。

1976年,茅台酒厂抽调茅台酒厂原厂长郑光先、主管生产技术的工程师杨仁勉挂帅,配齐技术员、检验员、酒师、工人等40人为骨干力量,开始了艰苦的二次创业。其实验的设备、工艺完全与茅台酒厂一样,酒曲从茅台酒厂拉去,连封窖的泥土都从茅台镇拉去,生产出来的酒,因为是按茅台酒工艺生产,所以暂定叫“茅艺酒”。10年间,在不断的模仿、总结、反复循环10个完整生产周期后,1985年7月,全国评酒委员会考评组长周恒刚亲率有关专家、教授、工程师等50多人到茅台酒易地试验厂检阅成果。通过的检测,一致确认:“理化指标、卫生指标和新酒入库合格率、粮耗等指标均达‘六五’攻关项目合同要求。”感观鉴定:“微黄透明、酱香突出、幽雅细腻、具有酱香酒的典型风格。”最后专家鉴定结论:“酒质较好,但同茅台酒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。”10年攻关,90个轮次,3000多次分析试验,试验的结果是生产出了酱香型酒,但和茅台酒有差距。

1985年12月21日,国务院副总理、国家科委主任方毅听取了专家组鉴定结果汇报,对实验结果作出初步肯定,写下了“酒中珍品”四个大字。从此,“茅艺酒”更名为“珍酒”,遵义茅台酒易地试验厂更名为“贵州珍酒厂”。试验虽然没有达到茅台酒易地扩大生产预期的目标,但仍有两项重要成果:一是论证了茅台酒与茅台地区的特殊地理、气候环境和微生物菌种群的生态关系密不可分,离开茅台就生产不出茅台酒。二是研究分离出麸曲酱香菌株,开创了从大曲酱香菌种中开发新生品的先例,为后来酱香型白酒的开发、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。

茅台酒在遵义市进行易地试验未达理想效果之后,数十年间,梦想离开茅台镇生产茅台酒的人们仍不放弃,难以计数的试制与模仿,在茅台酒原产地域外,很多白酒厂完全按茅台酒工艺制酒,其口感差别很大,也同样生产不出茅台酒。事实证明了茅台酒与自然环境的密切关系,其关键之处在于试制者可以照搬茅台酒酿造的工艺,却无法搬走其微生物自然环境,赤水河边茅台镇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微生物环境无法克隆。

视频

视频

商店营业时间
周一至周六上午9:00-晚9点
星期日中午12点至下午6点